网页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为确保不会错过最新的内容。请重新载入页面。立即重新载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讲师、陶瓷艺术家陈思光 (Ray),钻研陶艺超过廿年,近年醉心 3D 电脑打印技术融合陶瓷创作。2025 年 5 月他完成了屯门显发邨公共空间的当代陶瓷艺术装置「屯聚龙谣」,展示了屯门社区人士、陶瓷爱好者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学生等超过 100 位参加者,在 2023 年开始参与由陈思光亲自带领及指导的工作坊,以陶瓷、回忆及青山龙窑为主题的陶瓷艺术装置。
青山龙窑:香港硕果仅存的完整龙窑
青山龙窑毗邻屯门公共屋邨显发邨,是香港硕果仅存完整保存的龙窑。1940 年代商人司徒怒涛斥资兴建青山龙窑,在 50 年代起烧制各式各样的生活陶,包括水渠、花盆、五加皮酒樽、沙煲、香炉、陶瓷塑像等香港市民熟悉不过的「入屋」产品,亦见证了 1950 - 70 年代蓬勃一时的香港轻工业发展。青山龙窑在 80 年代正式停产,火龙自此沉睡。当香港的同类型历史建筑,例如大埔碗窑只剩下颓垣遗迹,青山龙窑的建筑完整性及规模更显得意义非凡,弥足珍贵。
「屯聚龙谣」捡拾及转化陶瓷集体回忆
参与「屯聚龙谣」当代陶瓷艺术装置的包括屯门区的学生、居民、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陶艺学生等,他们参观了青山龙窑这个昔日的陶瓷产地,由青山龙窑第二代窑主梁柏泉先生亲自导赏香港仅存的十七米长条型柴烧龙窑後,把他们各自与陶瓷的回忆及故事以文字及图像纪录下来。陈思光利用 3D 电脑打印技术把草图转化成可看 见,可触摸的陶艺作品,再以柴火烧制;古今结合的手法巧妙地重现香港新一代与陶瓷的集体回忆,重新发掘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工作坊参加者 Bethany 分享她的陶瓷回忆﹕「小时候家人把花瓶当作钱罂,装满旧时的硬币一『仙』。」她手绘的花口花瓶上阔下窄,瓶身不单有一列缠花图案,还有扭花把手。另一位工作坊参加者 Janus Ng 表示:「小时候婆婆炖当归时,会放米饭喺中间嗰层一齐蒸,煲好後我会食咗啲饭。」草图上的炖盅不单是她对陶瓷的印象,当中更蕴含她对婆婆的感情,反映香港家庭以食物连系生活的传统。
当 3D 电脑打印技术遇上柴烧
陈思光把草图进行电脑素描後,就利用 3D 电脑打印技术及软泥把平面的回忆制成实物。他参考青山龙窑当年的烧窑方法,利用原始的柴火升温,而非今天普遍使用的电能及煤气。高温柴烧後的陶艺作品透出淡淡的啡绿色,是木材、火焰、氧气和泥土矿物交织融合的成果,为 3D 电脑打印成形的作品添上自然风韵。
陈思光表示﹕「这个计划旨在唤醒参加者和陶瓷的连结,以及屯门青山龙窑作为香港陶瓷烧制工场的历史身份。『屯聚龙谣』以生活为重心,所以我选择利用属于现今数码生活的 3D 电脑打印技术,引领大家回溯青山龙窑的历史,从而发掘、保留及分享那些逐渐消逝,有关陶瓷、生活,以及屯门青山龙窑的独特回忆。」
「屯聚龙谣」网上平台及公众导赏
除实体装置外,「屯聚龙谣」更设有网上平台分享工作坊收集得来的社区故事及相关器物草图;这个网上平台是「屯聚龙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建立社区集体记忆库,目标是创建一个融汇古今的记忆中枢,连系人与环境。
在 2025 年 9 月 13 及 20 日下午 2 时及 3 时 30 分,陈思光会与青山龙窑第二代窑主梁柏泉先生举行公众导赏及工作坊,带领公众人士参观青山龙窑历史、导赏「屯聚龙 谣」当代陶瓷艺术装置的制作过程,有兴趣人士可浏览
https://www.instagram.com/dragonkiln.tales 。
网上预约导赏团:forms.gle/VSWp6uBdLJxrd1jx5